江城足球网

图片
您的位置学术动态

墨子“节用”思想蕴含的国家治理智慧

时间:2021-03-04 来源:张子玉 刘大林


“崇俭节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价值观念取向。两千多年前,墨子提出“节用”思想主张,提倡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其“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命题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道德实践。之后历经历史长河的积淀,“节用”思想逐步演变成为一种烛照千秋的文化精神,不仅对中华民族历朝历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对我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以及中华民族精神之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理念、使命担当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的时代背景下,墨子“节用”思想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不仅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同时也为国家治理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一、墨子“节用”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内涵

墨子,名翟,鲁国(今江城足球网滕州)人,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训》),创立了墨家学派,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与儒学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墨子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平民出身的哲学家,也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位集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时代巨子;墨学是诸子百家中唯一的平民学派。

墨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战乱频仍,诈伪相尚,社会动荡,战争和统治者的奢靡无度使下层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统治阶级“以其极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殚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在这样的情况下,“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墨子针对当时“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社会现实,坚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提出“节用”,主旨在“去无用之费”,“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以实现“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墨子》中《节用》《节葬》《七患》《辞过》等诸篇均论及节用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智慧。

民得不劳的人民立场。墨子认为,统治阶级和新旧贵族们生活上存在着严重的奢侈浪费,衣“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食“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为了满足生活上的穷奢极欲和礼乐上的铺张浮华,“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和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造成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其使民劳,其籍敛厚,”带来的后果就是“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而为政者的奢侈无度,“左右象之”,臣子左右纷纷效仿,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更造成了社会的极大不稳定,“欲国无乱,不可得也。”于是墨子站在人民的立场,立于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对劳动成果的爱惜,从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去无用之费”,“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劝告统治者应该“爱民谨忠,利民谨厚,”目的还是希望统治阶级能体察民之艰难,以民之忧为己忧,能够真正爱民利民,这样才能“王天下正诸侯”。墨子认为,节用是“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是国家治理的良策。“去无用之费”可以“用财不费,民得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在“三表法”中提出“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还提出“功,利民也。”意即政治的功效,以符合人民的利益为标准。墨子将“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其“节用”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民本思想和道德情感,这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兴利除害的道义追求。墨子认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这才是治理天下的准则。“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对人有利的事情就去做,而危害到人的利益的就应该停止。“兴利除害”,关键是给予百姓物质财富上的利益和实惠。统治阶级在施政时,凡事应该利国利民,而过度的追求衣服、饮食、宫室、舟车、乐器之华丽,不仅耗费钱财、荒废农耕,还能使人耽于荒淫,于国于民都没有利。“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所以,墨子认为,节用是“天下之大利也。”他提出“凡兴利除害也,其类在漏雍。”凡是兴办对人民有利的事,都包含着革除对人民有害的因素,比如兴修水利,就包含革除水害。同样,节用可以使“府库实满,士民不劳”,为天下之利;奢侈浪费的行为“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乃是天下之害。为天下“兴利除害”,是墨子和墨家学派学术活动的宗旨和目的,墨子一生“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用之有度的行为法则。墨子非常重视事物实践中规则、法则的运用,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认为“天下从事者”出言做事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如果“无法可度”,治国理政等都将一事无成。墨子以古者圣王的节用之法为法则,提出“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的节用原则,要求贵族统治者去掉不必要的浪费,一切花费以够用为基准,凡是不能增加国家百姓利益的花费,都要限制和停止。“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以节用的方针治国,可以使国家的财富增加一倍,不需要向外夺取土地。根据国家的情况,节省不必要的费用,就可以使财富成倍地增长。墨子又进一步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提出了“节用”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主张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要以这个标准为使用准则。衣服:“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餙綌之中,足以为轻且凊。谨此则止。”饮食:“足以冲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居处:“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依此,则可以“民劳而不伤”“民费而不病”。墨子认为,宫室、衣服、食饮、舟车、蓄私“此五者不可不节。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熟,衣服节而肌肤和。”墨子提倡的“节”即“适度,衣食住行的用度要以人的实际需要为限,适当节制,注意分寸,不能过分,超出限度就是奢侈浪费。所以,墨子认为“其民俭而易治,其君用财节而易赡也。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

裕民富国的固本之道。墨子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五谷乃国之根本,“固本”是治国的重中之重。民无衣食,自身生存已不可能,更无以供养“为政者”,那么其他的任何事业也就都不可能从事。立于此,墨子提出“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意即财用不足要反省是否抓住了农时,粮食不足要反省是否注意了节俭。而为政者“厚作敛于百姓,”使“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又蓄私使“男女失时,故民少。”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影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致使“国家不富”、“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故墨子强调“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立也,用不可不节也。”而“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先人依四季时令进行生产,巩固作为农业之本而用财,则财用丰足。所以,墨子强调固本节用。墨子还认识到人不劳动就不能生存,“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而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提供是通过劳动实现的,“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不努力生产,财用就会不足。在诸侯以武力争胜的战国时代,墨子“强本节用”,把农业生产作为“王天下”的根本前提,提倡“强力从事”的劳动历史观,是极具理性的。

居安思危的战备意识。墨子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指出造成国家危亡的七种祸患是轻视城防、外交无能、滥用民力、君主专断、臣下不忠、赏罚不明、国库空虚。只要有这七种情况,国家就会面临灾祸。墨子提出“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食、兵、城三者是国家战备工作必须具备的工具,而“食”又谓之“国备”,是重中之重,“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各项物资的储备,是治国的要务,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和储备,一旦发生战乱或出现灾荒,那么国家就会面临存亡的危机。“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所以,墨子主张,生产的粮食及物资,不能挥霍无度,要节约用项、加以储备,做到有备无患。墨子又举例说“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即使是圣王统治时期,也不一定能够保证不出现五谷歉收、水旱无时的灾年,为什么能够“无冻馁之民”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做到了“力时急而自养俭”。平时生产的财用多,而使用节俭,就能够有充足的储备,因而可以待凶饥。有了充足的武备、守备和粮食储备,国家安全就有了根本保障,“国备”完善,意味着上下一心、国富民强,“七患”就会迎刃而解。

鉴古知今的历史思维。墨子非常注重从历史事件和古者圣王的治政经验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在“三表法”中提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学习前人的经验智慧,以此作为检验政令言论是否合乎真理的标准。墨子言“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缪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沈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最终“身在刑勠之中”;而“尧治天下”,“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饭于土塯,啜于土形,斗以酌。”却在政治上实现“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所以,墨子劝告为政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希望为政者能够效法古代贤王的做法,使天下百姓乐于追随,实现国泰民安。又举例说,古者圣王于宫室、衣服、饮食、舟车、蓄私等生活需求,仅求“便于生”“便于身”而已,而当今之主背道而驰,厚作敛于百姓而满足其私欲之奢靡行为,招致天下之乱,“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墨子从而归结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道理,这一光辉命题,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千古不变的定则。

二、墨子“节用”思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积淀

在中国历史上,墨子第一次对节俭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荀子·富国》说,“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评价说“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历代思想家对“崇俭节用”都提出过相当深刻的见解。薪火相继,代代传承,“崇俭节用”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生存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道德实践。

“崇俭节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勤劳生产、俭节治政的观念。《尚书·大禹谟》就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后来衍生出“克勤克俭”一语。《左传》提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侈之别为德行和恶习的对立。《韩非子·显学》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以俭侈之辨来揭示人之贫富、国之强弱的原因。这都和墨子“崇俭节用”的观念相通。《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提醒人们:“节用储蓄,以备凶灾。” 诸葛亮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之论。唐李商隐《咏史》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更是对墨子“崇俭节用”思想的一种诗化描述。在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价值观里,节俭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大的德行,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翻开中华文明历史,历朝历代无一不是在筚路蓝缕、勤俭自强、艰苦奋斗中成就王者霸业,也无一不是在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纸醉金迷中销声匿迹。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昭示我们,“崇俭节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积淀。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每一根血脉之中,熔铸于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发展实践之中,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最鲜亮的精神标识和最宝贵的价值基因。

“崇俭节用”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崇俭节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法宝。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无畏,到建设时期“勤俭是个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的生动号召;从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强调,“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反复提醒全党“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60至70年”,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到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上下必须持续抓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到党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将“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写进《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中明确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艰苦奋斗、崇俭节用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党顽强进取、百折不挠、走向胜利、成就伟业。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大力弘扬、积极践行、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才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才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磅礴力量,并成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崇俭节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要展现新风尚。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对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崇俭节用的优良作风,去奢崇俭、弃侈尚节、克勤克俭,进一步激扬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精神品格,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奋力担当作为,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观念,坚持人民立场、永葆人民情怀、造福人民群众,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才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写就不负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待、不负历史使命的壮丽篇章。

三、新发展格局下,弘扬墨子“节用”思想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方法路径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全方位要求,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新发展理念,增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各种能力。墨子的“节用”思想,对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坚持爱利百姓的群众观“功,利民也。”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厚植民心,才能凝聚力量。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爱民谨忠,利民谨厚”,让“士民不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经济上富民、政治上重民、文化上安民、社会上惠民、生态上利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弘扬兴利除害的义利观“仁者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崇高追求和使命担当的集中概括,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是人民和国家之公利、人类和天下之大利。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做到义利兼顾。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更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实现墨子“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治国理想的当代最好诠释。

践行文明节俭的价值观。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美好向往,不仅体现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一切成果和活动之中,而且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言谈举止等具体细节之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节俭和浪费的态度,折射出其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崇俭节用”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加强勤俭节约传统美德教育、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作风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培育崇俭节用、反对浪费的文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广泛开展全民性节粮、节水、节电、节约钱物等活动,推动“光盘行动”、推广节能节水产品、使用绿色环保家具、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把节俭节约的理念落实到生产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去无用之费”,让文明深入人心,让节俭实施于行,让勤俭求进成为一种人生态度,让简约适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形成全民节约、全面节约的生动局面,让文明节俭的价值观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绿色生态的发展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建设美丽中国,谋求永续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和绿色经济繁荣。

树立凡事有备的安全观“备者,国之重也。”现在我国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时期,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以党的执政安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深刻认识国家安全内涵外延、时空领域、内外因素的复杂变化,时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永葆斗争精神,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

树立实干兴邦的劳动观“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发扬优良作风的重要保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一勤天下无难事,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崇尚劳动、“强力从事”,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形成气候导向,引领社会风范。“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中国梦,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做实节身诲民的知行观。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既是党的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又是党性党风的示范者、促进者、引领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形成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导一种方向。领导干部的作风关系党内风气和政治生态,关系民心向背,决定着党的群众基础。“上以为政,下以为俗”。如果领导干部自身要求不严、标准不高,党性、作风出了问题,就会脱离群众,党风和社会风气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为干部和群众做好示范,带动形成良好党风政风民风。要带头加强政治建设,在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上作表率,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坚定站稳政治立场;要带头加强理论学习,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作表率,坚定理想信念,着力克服“本领恐慌”;要带头加强道德修养,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上作表率,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要带头加强作风建设,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上作表率,练就过硬作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领导干部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锤炼坚强党性,把自我革新、自我净化的思想和行动贯彻体现到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断历练改造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

 

(作者系江城足球网墨子研究中心主任,江城足球网墨子研究中心业务科科长)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江城足球网委、江城足球网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