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足球网

图片
您的位置图片新闻

云展览丨牛气冲天—中国牛文化百馆联展(六)

时间:2021-02-26 来源:


二牛三人

汉武帝初年,牛耕也只限于豪富地主之家,一般农民仍主要使用木制或铁制耒耜耘田。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大力推广牛耕技术,赵过推广“耦”耕技术,为“二牛三人”,操作时,二牛挽一,二人牵牛,一人扶辕耕作。东汉时这种耕作法推广至辽东,因为那时驾驭耕牛技术还不熟练,也是“两人牵之,一人将之”。

U020210226309840138028.jpg

?灰陶卧牛

U020210226309840135478.png

南阳汉画像砖?二牛耕田

U020210226309840130841.png

赵过耧车

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赵过总结前人经验,并吸收以往播种工具的长处,发明了功效高的播种机——耧车,以适应代田整地、中耕和播种的需要。东汉崔《政论》记载说:“三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耧,皆取便焉。”耧车即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进行条播。由于耧车把开沟、下种、覆盖、镇压等全部播种过程统于一机,一次完工,既灵巧合理,又省工省时,故其效率达到“日种一顷”。三脚耧车系从独脚耧、二脚耧发展而来。独脚耧大约起源于铁制农具比较普遍使用的战国时期。

U020210226309840136159.jpg

山西平鲁西汉墓出土耧车(复制品)

U020210226309840138168.png

男耕女织

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是以百姓“男耕女织”为中心的劳动分工,这是历史以来延续了很久的生民之本。

U020210226309840133399.png

河西魏晋墓壁画

东汉时,江淮一带百姓尚未采用牛耕技术,虽然土地不缺,但因人力有限,耕种的粮食常常不够裹腹。建初七年,王景迁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州太守。王景就在庐江一带推广牛耕,使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牛耕作业技术在江淮一带得以推广,王景同期将养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境内由是日益富庶。

U020210226309840149800.jpg北魏?灰陶牛

U020210226309840146063.png耕耧西传

随着冶铁业的成熟和发展,农具得到改进,牛耕技术得到推广,牛耕农业在西汉后期已很普遍。

U020210226309840146582.jpg

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的古高昌国铁犁铧

随着张骞打开丝绸之路的通道,牛耕和耧播技术由中原向西传播,有力推动了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繁荣。

U020210226309840141657.jpg

唐宋时期木犁形制

U020210226309840140663.png

一牛挽犁

在政府的提倡下,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式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此后操作更为灵活方便的一牛挽犁牛耕法,也开始出现,且行用了近两千年没有太大的改变。一牛挽犁牛耕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二十亩地一头牛”仍是广大农村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

U020210226309840149724.png

U020210226309840141681.png敕勒川博物馆陶牛

陶牛高13.5cm、长20.8cm、宽8.2cm,牛呈卧式,头右侧,眼凹,向上方斜视,鼻上翘,双唇紧闭,双角短小,身体肥壮。此作品刻画细腻,如眼睛周围的多层皱皮、颈下分布的条状毛均清晰可见。腹部浑圆,后臀部呈弧线形,整体形象生动。

U020210226309840145675.png

敕勒川博物馆铁牛

铁牛高11.1cm、长17cm、宽5.8,造形生动,牛呈站立姿势,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由于年代久远,铁牛全身均已腐蚀。唐代铁牛不仅具有创造性的实用价值,而且展示了唐代雕塑艺术别一种审美境界。

U020210226309840148147.png

耢耙耘田

随着时代的发展,勤劳的中国人在劳动中不断实践探索,逐步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

U020210226309840150713.png

汉至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熟练掌握牛耕作业技术,耕耘农田的技术逐步改进。早期人们靠木榔头碎土和平整土地的方法费时费力,一种由牛力牵引的耢耙出现了,耙是在长方形的木架装上耙齿,使用时将耙平放在翻耕过的田地上,牛拖拉前行,人立于耙上,一方面加大对土面的压力,一方面便于操作。《齐民要术》“耕而不耢,不如做暴”。

U020210226309840156949.jpg

U020210226309840154029.png碌碡石碾

碌碡是古代农业收获以后碾压脱粒不可缺少的畜力器具,碾子是碾压田地保墒作用的大型石器,这两种畜力农具在两千年前已经出现,直到现代,一些偏远农村仍在使用,是中国农耕文明最具生命力的农具。

宋代楼有《耕图二十一·碌碡》诗:

力田巧机事,利器由心匠。

翩翩转圜枢,衮衮鸣翠浪。

三春欲尽头,万顷平如掌。

渐喧牛已喘,长怀丙丞相。

U020210226309840155059.png镇江博物馆藏清?牟义?柳溪放牧图轴 

纸本设色 纵119.2,横57.4厘米

牟义字苇江,安徽盧江人。善画花鸟及草虫,尤善画牛。此幅绘柳溪牧牛图,二牛动态传神,牛毛细密如真。牧人逗鸟,悠闲自乐。款题“牟义"。钤“臣义"白文方印,“苇江"朱文方印。

U020210226309840153568.png

U020210226309840152745.png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江城足球网委、江城足球网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