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足球网

图片
您的位置文化资讯

云展览丨牛气冲天—中国牛文化百馆联展(十)

时间:2021-03-03 来源:

鞭牛迎春

自古以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打春牛,是古代春耕生产的前奏。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两部曲。南阳旧时的很多地方,把“迎春”叫作“打春”。

U020210303551089642622.jpg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些祭献的意思。

U020210303551089645790.jpg

近代?木版年画?打春牛

U020210303551089646434.png

农事节俗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

《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U020210303551089647202.png

?张景造土牛碑·南阳武侯祠博物馆藏

江城足球网民间是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点是,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完春牛,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农人相信,经过一系列迎春活动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古老的繁殖巫术。

U020210303551089655600.jpg

近代?木版年画?打春牛

U020210303551089653953.png

文化象征

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历代文人墨客,历朝政要,以及广大劳动人民赞美歌颂牛,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辞歌赋、传说故事、成语典故、戏曲神话、书画雕塑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弘扬的是老黄牛精神,树立正气,鞭鞑邪恶,为社会文明进步发挥着积极向上的作用。


U020210303551089651359.jpg

镇江博物馆藏·南朝·灰陶牛车

14.721.3cm;车高13.337.7,宽15.8cm1973年镇江南朝墓出土。牛竖耳,眼视前方,嘴突出。背部隆起。四足前撑伫立。车双辕,圈棚式车厢,辕杆驾于牛背之上。牛车造型别致,形象逼真。

独特的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牛对人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牛始终秉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负重奋进、勇往直前、不图索取、甘作奉献的个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精神,长期以来激励世人奋发上进,积极献身,为人类社会进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勤劳奉献的精神被人们称之为老黄牛精神。

U020210303551089652645.png

镇江博物馆藏··老子骑牛图

U020210303551089656824.png

民间艺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知恩图报,谦良恭谨,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道德风尚;对牛的敬意和感恩,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加入了许多正能量的文化元素。除早期青铜礼器上威严神秘的牛图腾形象外,汉代以后逐步世俗化,各种生活化的器皿、用具、乐器、工具、装饰品上,以及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作品,如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留下不胜枚举的牛印记。

U020210303551089659311.pngU020210303551089658349.jpg

镇江博物馆藏

·二十四家诗龛图卷《移居图》局部

诗龛,是清嘉庆年间国子监祭酒法式善在北京什刹后海的书斋。法式善曾邀京师和江南画师为他作诗龛图,图出多人之手,一时传为艺林佳话。诗龛中藏有多少诗龛图卷,目前尚无资料可考。镇江博物馆现收藏有24家诗龛图手卷三卷。此为第一卷中朱本《移居图》,图中以牛车载重,牛车是古代重要的的交通、运输工具。

U020210303551089658545.png

国家名片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承载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内涵,中国发行了许多种牛题材的邮票,特别是生肖系列,植入了“一家三口”的世俗文化,体现出家国情怀,满足当代人最精致的文化享受。

U020210303551089658114.pngU020210303551089667006.png

精神财富

我国古今文人墨客多把牛当作传统美德的象征加以赞颂,将牛作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呕歌。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诗最为感人。诗中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以病牛自况,寄情明志,虽然筋疲力尽,还想为众人温饱再耕些田,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

U020210303551089667759.jpg

德清县博物馆藏··任薰走兽册

U020210303551089667046.jpg

德清县博物馆藏··王礼归牧图横披

以牛为主线的工匠精神在《庄子?养生主》中表现的最为完美,其中记载的“庖丁解牛”一事,文中描述庖丁是一位极会宰牛的厨师,解牛时皮骨脱离,而牛似乎毫无痛苦,显示出庖丁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成语“目无全牛”、“官止神行”等皆由此而来。

U020210303551089662312.jpg

德清县博物馆藏

清光绪二十年·倪墨耕人物山水册页

U020210303551089666124.png

成语故事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多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之中,其构成和内涵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意义深远。

U020210303551089660570.jpg

镇江博物馆藏金代犀牛望月故事镜

直径19.2厘米,圆形,圆钮,素宽平缘。镜钮上部中间置一单线方框,其上祥云托起一弯新月。钮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仙人从海中浮出,手托宝盘,盘中盛放宝物。镜钮下部水波荡漾,水中有一牛,前蹄微扬,翘首远眺。整个镜背水天相接,水面翻滚层层波浪,波纹层层叠压,给人连绵不绝的动态之感。这一图案纹饰取材于犀牛望月的故事。

牛之所以深深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是牛对人类的贡献卓著而又默默无闻,受到人们的尊敬崇拜,成语故事为我们留住牛文化色彩斑斓的历史记忆,常见的成语中涉及牛有很多内容,这是人们在生活中与牛密不可分的最好诠释。

U020210303551089661124.jpg

·吴牛喘月铜镜

安吉县博物馆藏,直径8.4缘厚0.5钮高0.4103g

U020210303551089661445.jpg

清?独角犀牛镜台铜座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高13,长25.5,宽约12厘米,重1328g

U020210303551089669042.png

后  记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在农业生产中积累的一种风俗文化,农耕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以及各类民俗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牛文化是农耕文化的基石,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展览借助于丰富的历史文物,精美的艺术作品,配以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综述牛所走过的漫漫长路和灿烂历程,解析牛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光辉使命,从历史长河中一步步走来,谱写着深沉的历史华章。新的时期,牛对人类的贡献和发展面临役用时代的过去,和肉、奶产业化时代的到来,充满激情的新一代牛人们,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谨以此展览迎接2021农历辛丑年的到来,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

U020210303551089675293.png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江城足球网委、江城足球网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